返回 第129章 ‘心直口快’窦漪房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http://m.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129章 ‘心直口快’窦漪房 (第2/3页)

起先前那令人胆寒的阴冷,窦太后此时的语调,显然已经逐渐回到了平日里的淡然。

    ——没有温和,只是单纯的淡然。

    “皇帝知道这件事?”

    沉声一问,只引得御榻上的天子启一阵轻笑起来。

    “母后说笑了;”

    “调动军队这么重要的事,如果不是儿臣颁诏书、赐虎符,丞相又怎敢私自下令?”

    “倒是没有提前向母后禀告,是儿臣一时不查,漏忘此事了······”

    语调温和的解释,却惹得窦太后悠然侧过头,望向天子启的目光,竟随即带上了一抹不满!

    见此,天子启也只能稍敛去面上笑容,将身子稍一倾,附耳低语道:“是过去这几个月,孩儿令丞相办的······”

    “在太庙思过两个多月,还没来得及禀告母后······”

    听闻此言,窦太后这才将目光从刘启身上收回,目光中那一抹不满,也随即烟消云散。

    ——除了口称朕,亡称崩,出入称警,行文用制等特权,汉太后比之后世,还有另外一项特权。

    总结概括而言,这个特权,便是‘监政权’。

    所谓‘监政权’,顾名思义,便是指天子年壮,不需要太后通过代为掌政,来为政权交接过渡时,即便没有执掌朝政,汉太后也还是会保留对天子的监督权。

    说的再直白点,就是天子年幼之时,汉太后必然要出面掌政,以免‘主少国疑’;

    而在天子年壮时,还政于天子,又或是从来没有掌过朝政的太后,也还是要对朝中事务了若指掌。

    这是为了避免天子‘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年轻气盛做错事,所准备的一道保险。

    具体到如今的窦太后、天子启而言,便是天子启无论做什么,窦太后都会尽量不插手干涉;

    就连《削藩策》这种关乎宗庙、社稷存亡的大策,窦太后也会尽量以天子启的意见为准。

    只要天子启推动《削藩策》,不是为了过一把‘平定叛乱’的怪癖瘾,窦太后就会尽量支持天子启。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无论做了什么,天子启都要毫无保留的,将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事无巨细汇报给窦太后。

    因为这,是窦太后仅有的权力;

    是‘两宫制’‘二元制’下的汉家,为限制天子权力,所保留的最后一道,也是唯一一道保险。

    天子启做错事,或惹了什么祸,或许还能解释为:水平不行,眼界不够开阔,手腕不够老练。

    但天子启如果做了什么事,却并没有向窦太后禀告,就意味着限制天子、监督天子的最后一道保障即将失效;

    富拥天下,且理论上具有人世间任何权利的皇帝,将自此完全失控!

    所以,天子启具体做了什么,窦太后其实并不很在乎。

    甚至即便是天子启惹了祸,在窦太后看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天子启对自己有没有隐瞒,却是窦太后无比在乎,甚至是唯一在乎的事。

    尤其是多年的眼疾,让窦太后愈发容易感到安全感缺失的当下,窦太后对于这件事的在乎程度,更是与日俱增······

    “既然皇帝事先知情,那我也就不说什么了。”

    “——或许皇帝,也曾跟我说起过;”

    “只是我年纪大了,记不住事了······”

    佯装随意的说着,窦太后不忘稍侧过身,意味深长的看了身旁的天子启一眼。

    感受到母亲隐晦的警告,天子启也赶忙低下头;

    虽没开口,却也已是表了态:绝不再犯。

    便见窦太后再度正过身,对屹立于殿中央的申屠嘉缓缓一点头。

    “就按丞相说的办吧。”

    “即刻派军队出征,以‘协助赵王抵御北墙’的名义,将赵国的军队控制住。”

    “绝对不能让匈奴人,成为这场叛乱的参与者······”

    丞相提议,天子支持,太后点头,这件事,自也就定了下来。

    随后,申屠嘉又将叛乱爆发前,朝堂提前做的其他准备,也次序道出。

    “武关的防备并不坚固,需要派十万人驻守;”

    “这十万人,也早已集结完成,只等太后发令。”

    “——准了。”

    “荥阳-敖仓一线,关系到天下的安危,需要派至少十万人驻守!”

    “这十万人······”

    “——也备好了?”

    先后应下派兵防备赵国、防守武关的提案,待申屠嘉说到荥阳-敖仓的防务,窦太后的面色,却是悄然有些古怪了起来。

    “派军队去赵国,是为了防备北方的匈奴人;”

    “派部队去武关,则是为了关中的安稳。”

    “荥阳-敖仓,更关系到天下的安危······”

    面色古怪的说着,便见窦太后悠然侧过头,望向天子启的目光中,再一次带上了些许不满。

    “怎么?”

    “——梁国的安危,难道就不重要了吗?!”

    “刘濞的叛军,难道不是倾巢西进,攻打梁国吗?!!”

    “赵国、武关、荥阳,皇帝都提前做了准备,难道事先就没有想到:最需要朝堂支援的,是梁王吗!!!”

    说到最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