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65章 共克时艰  满唐华彩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http://m.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465章 共克时艰 (第2/3页)

:“我若走,一则败露了你们的计划,二则连累了我的庄户。”

    他深深看向老凉,脸上泛起苦意,道:“我的名节,便全托付于将军了。”

    “放心吧,先生是为平叛立大功之人!”老凉捶了捶胸膛,嘭嘭作响。

    ~~

    长安。

    上元节之后数日,城中的粮草愈发捉襟见肘了,而叛军对城池的攻势也越来越强。

    当时李隆基之所以逃出长安,就是预料到这种情况,薛白并不比他聪明,只是更有面对困难的勇气。

    “官仓里没有粮草了,想必勋贵、世家中不会没有存粮?”

    这日延英殿议事,薛白见别人不提,他便率先提出了这个问题。

    在此危局之下,并没有人站出来明确地反对此事,默许着薛白派禁军去纳各家的粮食。

    李琮也依旧是完全信任他的态度。

    反而是离开大明宫时,颜真卿提醒了薛白几句,缓缓道:“我知道,你在常山、平原、雍丘守城,也曾纳过大户的粮,但长安不同,多的是五姓七望,有些世族甚至连天家都不放在眼里。城中能收缴的粮食我已都收缴了,剩下的一些人,若动他们,恐会出些乱子。”

    “我明白,丈人不是在为他们说话,而是怕他们降了贼,或转而支持李亨。”

    薛白有些迟疑,倒不是没下定决心,只是考虑该不该与颜真卿直抒胸臆,最后还是道:“而我的应对也简单,若不施雷霆手段,则不怀菩萨心肠。”

    颜真卿果然皱起了眉,道:“眼下最支持朝廷守长安的,大部分便是这些人,你一旦动屠刀,与贼兵有何区别?万一弹压不住,让他们拿了你我头颅献城无妨,大唐社稷恐毁于一旦啊。”

    “丈人说的‘最支持’三个字,我不太认同,小民之家交一石粮守城,也许就是全部身家。世家大族交一万石也许于他们只是九牛一毛,谁更支持守城哪能说得准。”

    薛白说着,语气有些老气横秋起来,又道:“还有,问题总归是要解决,观这场叛乱之前的大唐,门荫的名额全是世家大族的。科举呢?其实我们都清楚,绝大部分还是世家大族的,每年才几个寒门子弟?天宝六载先是‘野无遗贤’案,我们春闱五子闹破天了,最后中进士的寒门子弟才几人?六七人而已。”

    这些,颜真卿自然懂得,叹道:“我知你要说什么,有真才实干者难申抱负。以往,他们想入朝为官,还能到边塞立功,出将入相。这些年,哥奴把最后这晋升之途也堵死了,怨气累积,终酿成大祸。”

    “丈人也很清楚,不是安禄山如何,而是这大唐留给寒门庶族的机会还是太少了。”

    “那你待如何?把长安城的世家大族杀尽不成?真正要做事,等平叛后改门荫、改科举。”

    薛白深以为然,点了点头,道:“可今日这等情形下我若还怕他们,来日又如何敢拿掉他们的门荫?清算他们的田亩、佃户?”

    颜真卿没再说什么,他本就是站在薛白这边的,只不过是怕他操之过急、引火烧身。

    薛白既主意已定,他便为他兜着便是。

    此事果然不顺,当天就遇到了第一个阻力。

    ~~

    “谁家?”

    “太原王氏河东房,王纮。只说此人你或许没听过,我只说他的三个兄长。王维,你很熟悉,且对你还有恩……”

    薛白道:“你知道,名门望族,很容易施恩于人,因为他们有这个条件。”

    杜妗笑了笑,道:“你被活埋之时,是王维把你带回长安的。”

    “便说这件事,当时赶驴车的老庄头更想帮我,可为何都只说是摩诘先生与我有恩?因为马车是他雇的,他是名门世家,个人过得再朴素,他也拥有辋川的千亩良田,方圆二十余里的山川河流。”

    “我知道,我们也有陆浑山庄。”

    “是,国难当头,我也捐出来嘛。”

    杜媗道:“王纮已捐出了家中七成存粮,留了全家人的一年的口粮。我并非是替王家说情,只是怕人说你恩将仇报。”

    “每家都把这些存粮拿出来,长安便能多守一个月,到时哪怕不能击退叛军,蜀郡的粮食也到了。”

    话虽如此说,薛白其实想过到时若情况没有改观又怎么办。若自己遇到张巡最后那种绝境怎么办?吃老鼠,吃树皮,吃盔甲上的皮革……然后,吃人吗?

    他得非常拼命,才能不落入那样的情形。

    而眼下,若不让大户把粮食拿出来,城中已经有贫民在卖儿卖女了。

    “王纮的另一个兄长叫王缙,你应该也认识,他如今是李光弼麾下的节度判官。”杜妗不得不提醒道,“你要知道,他左右得了李光弼的兵粮辎重,也能够影响李光弼到长安勤王还是去朔方拥立新君,你确定要在这种时候把王家最后的存粮收走吗?”

    薛白苦笑了一下,道:“我一直知道这很难,所以大家都做不到,但我首先得坚决。”

    “好,我说完,王纮还有个兄长叫王繟,官任江陵少尹。收复河南之前,长安所需的粮草得经江陵转运至蜀郡再运来。”

    “我知道。”薛白道:“我亲自带人去纳粮。”

    “好。”杜妗虽提醒他,却并不干涉他最后的决定。

    杜媗则是上前,柔声道:“你好好劝劝王纮,让他主动把粮交出来。”

    “嗯。”

    薛白出了门,心想,或许在王纮眼里,自己这种行为是抢。可实际上,是大唐税制、官制以及几乎所有制度的不公给了这些人不自觉中剥削百姓的机会,导致了战乱,甚至于国家差点都要灭亡的地步。

    他相信王纮必是从没想过剥掠谁,因为他与王维是很好的朋友,知道那是怎样清净、素洁的一个人,可本心不剥掠,不代表着家世的无辜。

    若今日再纵容他们,早晚还是要有人“天街踏尽公卿骨”,踏尽公卿骨不要紧,却可怜天下间无数陪葬的无辜人,可惜整个家国天下被打落的历史进程。

    ……

    “大唐立国百余年,开创了从未有过的盛世,旧的制度已经不适应了,这场叛乱就是提醒,我们该作出改变了,就从今日开始、从你我开始,如何?”

    当薛白见到了王纮,便语重心长地劝了他许久,最后这般劝慰道。

    “薛郎啊。”王纮长叹了一口气,道:“我再拿出三百石粮食,可好?这是我一年的俸禄。”

    他是个很面善的人,四旬年纪,穿着也并不华贵,只是很得体。面对薛白也一直是很友善的态度,带着为难之色又补充了一句。

    “此事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