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卷 立马横枪篇 第十章 风雨如晦 第二十二节  大汉帝国风云录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http://m.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一卷 立马横枪篇 第十章 风雨如晦 第二十二节 (第2/3页)

知道李弘将在北疆大战后做出何种举动,尤其是在洛阳今天这种局面下,李弘是继续北进还是按兵不动?

    或者举兵南下?鲜于辅显然是不愿意李弘率部南下,这一点,李弘已经从鲜于辅的书信中看出来了。

    鲜于辅这个时候组积流民北迁,其意图很明显就是阻止李弘率军南下。

    现在关外有近百万民夫,再加上这几十万流民,仅仅为了保护和安置他们就需要动用几万大军,如果再加上戍守边郡的将士,李弘的大军几乎要全部滞留在塞外。

    如果李弘不南下,朝廷目前就不会中断给北疆诸军的粮饷军械,也不会封锁通往并州的驰道以阻截并州所需的粮食物资,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但李弘一旦南下,事情就很难说了。鲜于辅在信中告诫李弘,现在云集并州的商贾都很恐慌,河东卫阀和长安的徐陵麹忠等巨商都已经来人来书要求征北大将军府给一个明确答复。

    如果李弘南下,并州的钱财支持立即就会出现危机。那时赈灾的粮食还是屯田的物资立即就会断绝,正在努力增产的盐池铁矿,正在筹建的军械作坊立即就会陷于停顿。

    并州形势将不堪设想。考虑到北迁流民在河南地区屯田的难度,鲜于辅请李弘考虑,是否立即把流民全部西迁到北地、朔方一带屯田。

    在北地、朔方郡一带的河套以南地区有荒芜田地上千万亩,有淤塞沟渠上百条,这可以为屯田节约大量的钱财和时间。

    这些田地和沟渠都是武皇帝时期迁移七十万灾民到这一地区屯田留下的。

    当时这些灾民迁移到河套以南地区后,由当地府衙发给衣食、籽种和耕牛,并开挖渠道引黄河水灌溉,开垦荒地,大量种植谷物,结果沃野千里,冠盖相望,非常繁荣。

    只是百十年后由于大汉国事衰弱,匈奴再次侵入,致使百姓内迁,田地荒芜。

    (这个河套地区在朔方郡境内,它和河南地区是有区别的,河南地区在五原、西河郡境内。

    战国秦汉时期,河套地区的黄河正处于裁弯取直之后两条河道并行的发育阶段。

    当时人称旧河道为北河,新生成的径直河道为南河。由于这条旧河道相对于新生成的径直河道弯曲犹如绳索,故称河套。

    现在所说的河套地区是指历史上北河和南河之间的地区,和今天的黄河大河套地区有很大区别。

    )李弘召集徐荣、麴义、李玮三人议事。留守晋阳的鲜于辅和张燕态度明确,他们为了并州的将来着想,不愿意让北疆诸军陷入洛阳的纷争。

    在他们看来,大军虎踞北疆,稳定并州,乃是上上之策。徐荣和麴义两人都同意鲜于辅张燕的意见。

    徐荣说,目前大军疲劳,政局不稳,我们没有北上攻击的条件,也没有南下洛阳的必要。

    即使朝廷要我们北上攻击鲜卑国,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拖延到明年或者更远的时候。

    麴义说,如果洛阳各方权势能够迅速争出个结果,那么无论哪一方胜出,大军都可以在今年北上攻击鲜卑,所以,他认为还是坐拥大军静观其变为好。

    李玮的态度却很明确,他认为从目前局势来看,洛阳无论如何都要乱,既然要乱,为什么不趁机南下铲除奸佞,稳定洛阳,然后再率军北上攻击鲜卑?

    李玮坚决反对在洛阳危机四伏的时候出兵北上,他认为这是自取死路。

    除了李玮,众人都从大汉国和北疆的稳定考虑,谁都不愿意掺和洛阳这趟混水,何况先帝遗诏也没有具体交待征北大军在收复边郡后应该何去何从,所以,大家都很坚决地要求屯兵北疆。

    李弘没说什么。北疆大战结束后,洛阳各方权势将如何应对来自北疆的巨大威胁他还不知道,从目前洛阳的反应来看,显然是很惧怕他南下,因为谁都不知道先帝的遗诏里写了什么?

    他打算等一等,然后再看看下一步怎么办,他即使要北上攻击鲜卑,那也需要朝廷的鼎力支持,否则他拿什么去打仗?

    校尉李肃赶到了五原大营。李弘和他寒暄一番,问了一下董卓的近况,然后说道:“董将军屯兵安邑,难道不打算入晋了?他可是并州牧啊。”李肃笑道:“大人应该知道,我受董将军之托,多次到晋阳和鲜于辅大人商谈,为的就是此事。我家大人无意到并州主政,所以根本不打算入晋。大人难道希望董将军到并州吗?”李弘笑笑,说道:“先帝已去,北疆之战打到这也算结束了,所以,我当然希望董将军到并州主政了。这样一来,我在长城外,董将军在长城内,朝廷对我也就放心了。”李肃摇手道:“这是朝廷那帮奸佞小人想出来对付大人和董将军的奸计,大人岂会上当?实话对你说吧,董将军想回西凉去,我这次来见你就是为了这事。”李弘诧异地问道:“董将军想回西凉?”

    “洛阳的形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