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四章 破釜沉舟 第十九节  大汉帝国风云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http://m.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最新网址:m.ibiquzw.org
    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四章 破釜沉舟 第十九节 (第1/3页)

    第四章破釜沉舟第十九节冀州,邯郸,长公主行辕。荀攸宣完圣旨后,立即去探视病重的卢植。

    最近一段时间,卢植和诸位大吏忙于改制之策的商定,还频频约见冀州的门阀名士,以安抚和处理大将军在冀州清理土地时所引起的血腥风暴。

    他整天操劳,殚精竭虑,很少时间休息,病情越来越严重。卢植看到荀攸,非常惊喜,

    “公达,你还活着?我以为……”

    “大人是不是以为我死了?”荀攸笑道,

    “我在郿坞的牢房里吃得香,睡得好,怎么会死?”荀攸在郿坞的大牢里待了两年。

    吕布攻克郿坞后,他被救了出来。董卓伏诛不久,他被杨彪征辟为太尉府侍御史。

    仅仅过了一个多月,长安又爆发了第二次兵变。这次长安朝廷中的许多大臣都死了,朝廷严重缺人,他随即被拜为侍中。

    荀攸把长安两次兵变的经过,详细述说了一遍,最后撕开袍服,从衣服夹层里拿出了一份密信,

    “这是皇甫嵩、杨彪、淳于嘉和朱俊四位大人联名写的一份密信。「请文明用语」夜兼程赶到邯郸,就是为了把这份密信亲手送给诸位大人。”这份信是由皇甫嵩书写的,四位大人都在上面盖了自己的印信。

    现在长安朝廷由这四位大臣共同主持国事,也就是说,这封信其实代表了长安朝廷的全部意见。

    目前李傕等西凉叛将紧握兵权,而韩遂、马腾从稳定和发展西凉出发,与李傕等人的结盟非常牢固。

    短期内想发动第三次兵变,困难非常大。皇甫嵩认为,既然无法迅速分裂叛军内部,解救天子,那么,等一等也无妨。

    从这三年多的风风雨雨来看,即使现在勤王成功,把天子救出来了,也无法迅速振兴社稷。

    一是因为袁绍已经占据关东,他倚仗周边几个富裕郡县的支持,实力会得到迅猛增长。

    他打算如何振兴社稷,将直接关系到大汉的命运。二是我们至今还没有拿出一个可行的改制之策。

    不改制,不修订国策,汉祚终究难以延续。袁绍实力的增长,导致我们振兴社稷的难度大大增加。

    如果他在洛阳重建皇统,我们的处境将非常艰难。袁绍的振兴之策到底是什么?

    他会不会重建皇统?他会不会冒着社稷崩塌的危险和我们抗衡到底?袁绍有没有可能改弦易辙,转而尊奉当今天子,以天下苍生为念,迅速稳定社稷?

    在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的情况下,我们唯一的选择和依靠就是李弘了。

    要依靠李弘的武力拯救社稷,有几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急需解决。一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迅速增加河北的实力。

    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河北各地实施新政。如果我们所制定的一系列改制措施不能让河北强大起来,那我们这个改制就失败了,将来也无法振兴社稷。

    任何新政的实施和推广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尤其是来自于我们内部的阻力,所以我们要想让改制之策得以顺利实施,最关键的就是要取得李弘和北疆众多武人的支持。

    仅有一个李弘支持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得到代表各种势力的北疆众多武人的支持。

    这就是我们急需解决的第二个问题。要想拯救社稷就需要武人征战天下,就需要让这些武人走上朝堂,和我们齐心同力,和我们共掌权柄。

    司徒王允大人发动的第一次长安兵变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了?原因很简单,他不相信我,也不相信李弘。

    他担心我招抚了西凉诸将后夺走了他的权柄,他更担心李弘进入关中后象董卓一样挟持天子和朝廷。

    司徒大人和众多朝中大臣固执地认为士人就应该主掌权柄,武人就应核是他们手中的一把刀,为他们征战天下。

    这种可笑而愚蠢的的观点最终把他们送上了死亡之路。天下已经变了,他们竟然还这样短视,还不能迅速做出策略上的调整,还依旧抱着陈腐的观念治理天下,这天下岂能不亡?

    董卓失败的原因和王允一模一样。现在想起来,我觉得董卓真的很可怜,很可悲。

    他是一个武人,但他和士人一样,固执地认为武人就是士人手中的刀,他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葬送了自己。

    他进洛阳后,那些追随他征战几十年的老部下,最大的官也就是个统军的中郎将,而没有一个人被他提拔为将军,走上朝堂和士人一样参予国政,共理国事。

    我们可以想一想,假如高祖皇帝、光武皇帝当年都把武人完全排斥在朝堂之外,严禁武人染指权柄,他们能打下江山,能中兴大汉吗?

    我们可以再想一想,假如董卓主政的时候,朝堂上有许多武人和士人一起共理国事,董卓还会那么倚重和迁就士人吗?

    董卓会实施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亡国之策吗?董卓会把社稷摧毁成今天这个样子?

    我们还可以想一想,假如司徒王允大人愿意和武人共理国事,愿意让我、李弘、甚至李傕等西凉诸将走上朝堂,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稳定和振兴社稷而努力,今天大汉的形势会变得这样险恶吗?

    武人必须要走进朝堂,必须要和士人共掌权柄,这是目前拯救社稷的唯一办法。

    你们也许和王允大人,还有朝中众多大臣的想法一样,认为李弘将来会和董卓一样,骄恣枉法,危害社稷,甚至走上篡立之路。

    但你们想过没有,本朝高皇帝、孝文、孝景、孝武皇帝时期,朝堂上都是由武人和士人主掌权柄,很多时候甚至由武人出身的重臣主掌国事,辅佐幼帝。

    试问,有几个武人曾经阴谋篡立?相反,本朝几百年来,骄纵不法、图谋不轨的,除了外戚和**阉,就是士人,而许多外戚,本来就士人。

    武人最优秀的品质就是忠诫,武人的忠诚是用血和泪锻造出来的,是这世上最牢固最值得信任的忠试。

    如果你们不相信李弘的忠诫,不相信他对大汉的忠诚,不愿意和他齐心协力,那你们还拯救什么社稷?

    人与人之间,连最起码的信任和忠诚都没有,连最起码的做人品质都没有,那这个大汉还有什么值得拯救的?

    振兴社稷需要改制,改制需要武人的支持,需要武人的支持就要给予武人应有的尊严和权柄。

    否则,失去的不仅仅是武人的支持,而是大汉社稷。如果大汉社稷倾覆了,士人的生存都成了问题,哪里还有权柄可握?

    皇甫嵩随即说到了第三个问题。如果诸位大人认可我的说法,重新审视武人在朝堂上的地位,重新修正既定的振兴之策,那么,我将和长安朝廷中的大臣们努力维持关中的稳定,维持我们之间的默契,让你们在最有利的条件下,有足够的时间实施和推行新政,发展实力。

    皇甫嵩的这份书信在大帐内引起了激烈的辩论。张温、卢植、丁宫、马日磾、袁滂、陈纪、蔡邕、赵岐等大臣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皇甫嵩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但事实胜于雄辩,董卓之败,的确败在完全倚重士人;王允之败,也的确败在完全排斥武人。

    对于这些早早赶到晋阳,准备实施改制兴国的老臣来说,他们也有深刻的教训。

    去年晋阳改制失败,正是因为朝廷完全排斥了武人,结果士人之间互相斗了起来。

    朝廷在没有武人的支持下,改制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今年董卓死后,晋阳朝廷无视天子圣旨,更没有把武人放在眼里,依旧把持朝廷,对北疆兵事指手划脚,结果激怒了鲜于辅和李玮。

    两人起兵包围了龙泉,强行执行天子圣旨,撤消了晋阳朝廷。目前振兴社稷急需武人征战天下,但士人又极度排斥武人,这显然无助于缓和士人和武人之间的矛盾。

    看来,武人出身的皇甫嵩和朱俊已经看到了阻碍振兴社稷的根源所在,他们提出的建议必须要慎重考虑。

    在未来的岁月里,士人必须要退一步,让出部分权柄,和武人共议国事,大家齐心合力,社稷才有振兴之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biquzw.org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