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六章 成事在天 第十节  大汉帝国风云录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http://m.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六章 成事在天 第十节 (第2/3页)

出一丝谦和的微笑,

    “大人,大将军临走时,对关中的形势有所预料,特意命令我们准备了两船粮食……”杨彪难以置信地抬头看向徐荣、吕布和赵云,

    “真的?”

    “大将军说,无论河北怎么困难,都不能饿着天子。”徐荣慢吞吞地说道,

    “本来我们想早点送过去,但忽然间我们都成了大汉叛逆,所以……”徐荣无奈地一摊手,

    “我们就是想送,也不敢送啊。”杨彪万万没有想到结果会是这样,他高兴地连连拱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他想说两句感激的话,但喉头一哽,眼睛一酸,竟然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北疆军撤回关西和河东后,主力铁骑已经急速返回大漠,赵云将军也将在近期率军返回冀州。关西和河东两地只有五万人不到的步卒大军。”徐荣继续说道,

    “虽然我们还有兵力,但我们没有足够的粮草,所以大军除了驻守关隘外,不可能再进行长途远征。”杨彪明白了徐荣的意思。

    关中如果出现了什么危机,北疆军不再插手了。

    “粮食不多,但足够维持了。考虑到袁绍可能增兵关中,大将军命令我们再送你们一船军械。”徐荣看看杨彪,笑着问道,

    “大人,你如果还有什么需要,现在就对我说。只要我力所能及,一定帮你做到。”杨彪也不客气,马上说道:“你们还能象过去一样,一直给我们提供粮食吗?”徐荣点点头,

    “现在,北疆军将士一天只能吃一餐。所以,只要你们节省一点,我们还是可以勉强支撑的。”杨彪兴奋地连捋长须,又问道:“袁绍如果增兵关中,大人可有应对之策?”坐在一旁的吕布立即打开案几上的地图,指着潼关和桃林要塞说道:“你们的兵力不足,袁绍的援兵如果赶到了关中,关中肯定守不住。此时,大人最好劝劝陛下,急速撤到潼关和桃林要塞一带。你们撤到这里,既可以得到北疆军的支援,还能得到粮草和军械的补充。”

    “好,好……”杨彪激动不已,

    “我马上回去禀奏陛下,马上回去。”七月中,冀州。大将军李弘日夜兼程返回邯郸。

    赶到邯郸城三十里外迎接大将军的是长公主府的长史荀攸。荀攸两眼红肿,神色憔悴,非常疲劳,说话都有点颠三倒四的。

    长公主、右将军张燕、张温、赵岐等老臣,大司马府长史李玮、大将军府长史朱穆和河北诸府大大小小的官吏全部赶到了受灾郡县救灾去了。

    邯郸行辕就剩下荀攸和筱岚带着一帮掾属在主持日常事务。李弘急不可耐地询问灾情。

    十二道决口分布在冀州魏郡、兖州东郡、青州平原郡的黄河段北大堤上,黄河水呼啸而下,淹没了冀州魏郡南部,河间国北部,渤海郡南部,兖州东郡北部,青州平原郡北部,冀州甘陵国整个被淹,受灾县城多达五十多个,受灾人口大约三百多万,数百万亩田地全部被冲毁。

    过去黄河一旦决堤,黄河南北两岸都会受灾,但由于这次掺杂了人为因素,洪水全部冲到了黄河北岸,给冀州造成了惨重灾难。

    “死了多少人?大约死了多少人?”李弘大声问道。

    “不知道,谁都不知道。”荀攸有气无力地说道,

    “现在主要精力是抗洪。洪水冲进河北后,由南向北,依次进入徒骇河、马颊河、大河故渎、清河、漳水河、滹沱河等几条主要河流进行分洪。但洪水太大,近期雨水又多,大大小小的河流几乎全部漫堤,很多地方都破堤受灾了。到今天为止,险情尚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中兴渠呢?中兴渠没有发挥一点作用吗?”李弘忧心如焚,嘶哑着声音问道,

    “我一再交待,中兴渠的开挖要从大河故渎开始,这样发生水灾的时候,也能起到分洪的作用,可以迅速把流入大河故渎的洪水引到漳水河和滹沱河。你们没有做到吗?”

    “做到了,我们做到了。”荀攸连声说道,

    “虽然中兴渠的开挖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但由于参加开挖沟渠的流民非常多,进度很快,所以这次它发挥了很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分洪时间,避免了受区域的进一步扩大。”

    “洪水何时才能退尽?险情何时才能解除?你们心里有数吗?救灾赈济的事是不是已经开始了?”

    “如果不下雨,再有五到十天,险情就能得到缓解。”荀攸用力揉揉自己越来越沉重的眼皮,一连打了几个哈欠,

    “文丑、张郃、高览、何风、吴雄、高顺、徐晃几位大人正在指挥将士们全力抢堵决口。目前已堵起来七个,剩下的五个也很快就要合拢了。只要决口被堵上,事情就好办多了。救灾赈济的事早已开始,长公主一直在受灾郡县亲自督办。”

    “张燕大人在哪?”

    “在东郡的阳平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