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十章 问鼎中原 第七十三节  大汉帝国风云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http://m.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最新网址:m.ibiquzw.org
    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十章 问鼎中原 第七十三节 (第1/3页)

    第十章问鼎中原第七十三节大汉建兴五年(公元201年),十月。十月初,北疆军向洛阳城发起了全面攻击。

    西城战场上,北疆军部署了一千台重型、中型、轻型石炮,五千台连弩炮、弓弩炮、弩炮,三万张强弓,武力惊人。

    在震耳欲聋的战鼓声里,在几十万将士、民夫们的呐喊声中,密密麻麻的矢石冲上了天空,一时间战场如海啸一般,惊天动地,气势恢宏。

    北疆军持续轰击,矢石如狂风暴雨,猛烈无比。战鼓狂擂,低沉而猛烈的鼓声响彻了十里战场,震撼了无边无际的天穹。

    战旗狂舞,五彩缤纷的旌旗掀起了层层骇浪,波澜壮阔。小天子惊呆了,壮观而血腥的战场让他热血沸腾,他象一头愤怒的小老虎,冲到了土台边缘,挥舞着双拳,声嘶力竭地叫着吼着,状若疯狂。

    文武大吏们欢呼起来,十几万将士吼叫起来,几十万民夫们吼叫起来。

    巨大的叫喊声汇成了滚滚惊涛,一阵阵炸响在天地之间,山崩地裂。所有人都在这一刻深切感受到了大汉无坚不摧的力量。

    城内叛军隐而不发,悄然无声。李弘皱起了眉头。麴义、张燕、玉石等人的神情也是非常凝重。

    大将军和北疆诸将两年前就已经预料到洛阳难打,为此他们做了两年的精心准备。

    但目前看来,情况并不乐观,洛阳城的防守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坚固。洛阳城上远射武器之所及便是城防的边缘地带,城内有石炮,这个边缘地带至少在两百步到三百步之间。

    但城内叛军很自信,在距离城墙两百步的地方才开始挖掘护城壕。两百步的范围,也就是城内石跑、弩炮可以有效射击的范围。

    护城壕宽约五十尺(大约为今十二米),深二十尺(约今五米),壕内铺设长短不一的竹刺、木刺。

    这种护城壕有五道,北疆军想在叛军猛烈射击下,顺利攻到护城河,需要付出很大代价。

    五道护城壕之后,就是护城河。护城河宽约十五丈(约今三十五米),这是北疆军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护城河距离墙根还有四百五十尺(约今百米)。在护城河之后,还有一道更宽的护城壕。

    这道护城壕上设有转关桥。这种桥只有一根梁,梁的两端伸出,架在壕沿的横木上,当敌人行至桥上时,拉动机关使横木缩回,桥面便会翻转,令敌坠入壕内。

    这道护城壕之后是瓮城和冯垣。瓮城是主城门外的半座小城,墙高七十尺(约今十六米)。

    瓮城城门偏设,当城门遭到敌军攻击的时候,城楼上的守军也能射杀攻城敌卒。

    敌军一旦攻破瓮城,同样会陷入守军居高临下的四面夹击之中。冯垣是用泥土夯实的矮墙,高约十五尺(约今三米多),守军伏在矮墙后,射杀翻越护城壕的敌卒。

    在冯垣之后,就是拒马带。这条拒马带宽有十尺到二十尺,主要是阻挡敌军架设云梯。

    在守城士卒出入的地方,拒马和鹿砦都埋得比较浅,以方便守军移动,并加以显要标志,让城墙上的守军重点防范。

    拒马带之后就是城墙根了。又高又陡的城墙虽然不利于敌军攀爬,但也是城上守军的射击死角。

    然而,叛军利用一年多的准备时间,在城墙上修筑了大量的

    “马面”和楼台,弥补了这一缺陷。马面突出城墙外侧,与城墙合为一体,守军可以居高临下射击,消灭城下死角里的敌军。

    马面上设有可供士卒休息的战棚,战棚四周有木桩围护。这种防御设施过去只有边塞要隘和边郡大城才有,但袁绍竟然把它应用到洛阳城的防护,这让北疆诸将大为惊讶。

    修筑马面的工程显然大了一点,叛军在延墙上按照正常防御办法,修建了大量临时楼台。

    楼台的作用很多。虽然洛阳城的城墙顶部很宽,一般在五十尺到七十尺,足够守军灵活自如地机动和战斗,而且延墙两侧的女墙又高又厚,尤其是外侧女墙,都开有密集的外宽内窄的射击孔,城角也还建有坚固的角楼。

    但这些防守设施在战时根本不够用,必须添置临时楼台。在延墙上,叛军每隔两百五十尺(约今六十米)建了一座突出外侧城墙五尺(约今一米)的观察楼。

    每隔八百尺(约今两百米)建了一座突出外侧城墙十五尺,以消灭城下死角和夹击城下敌军的木楼。

    同时,每隔八百尺还竖起了一面用高尖木桩连成的横墙,木桩的高度约为十五尺,平时开小门以供穿行,一旦敌军登上城墙,则封闭横墙作为路障继续阻杀敌军。

    另外,每隔一千五百尺(约今三百六十米),叛军还建了一座突出

    “内侧女墙”二十尺(约今五米)的木楼,用以攻击突入城内的敌军。这是目前北疆军能看到的防护设施,在城内,也许叛军还建有更多的阻击设施。

    洛阳城攻击难度之大,让北疆军上上下下都有一种无力和挫折感。天子御驾亲征,激励了北疆军的士气,但当将士们从兴奋中冷静下来,面对前方高大而坚固的城墙时,战场上血腥和死亡的气息又把他们残酷地打回了现实。

    北疆军持续轰击了一个时辰,无数的石块和箭矢倾泻在城墙上下。城墙顶部的楼台在石块和箭矢的肆虐下,损失较大,有几座小木楼直接给石块轰塌了。

    瓮城也遭到了重创。正面单薄的女墙被石块砸毁了很多。埋伏在冯垣后面的敌军更是北疆军重点攻击的对象,大小石块和箭矢几乎把他们淹没了。

    洛阳城太高,城墙上又有门楼、马面、木楼等建筑,叛军的制高点让人望而生畏。

    制高点被叛军控制,北疆军的强攻就会遭到压制,伤亡必定惊人,为此北疆军利用这一个月时间,在城防边缘地带,用木头和泥土修筑了大量的土台,土台上再建坚实的木棚,用以安置弩炮和箭手。

    在弩台和箭台的中间,便是石炮阵地。此次北疆军运到城下的石炮、弩炮类型繁多,数量也极为庞大,其中连弩炮和重型石炮是首次投入攻城大战。

    连弩炮又**弩,是用两到六张不等的强弩连成一体使用,有固定的,有车载的,需十人操纵,有两副绞盘供上弦,一副供顺绳拉回射出的巨箭。

    这种连弩炮既能发射十尺长的巨箭,也可一次装填六十支普通箭。在句注要塞的雁门关,还有一台用八张强弩相连的巨型弩炮。

    另外还有一种弓弩炮,是把两张强弩固定在木架上使用。它可以朝任意方向射击,威力比普通弩炮弱一点,但更方便使用。

    连弩炮和抛石车一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本朝后期因武备荒废,仅句注、飞狐、卢龙等大型要塞配备了一些,后来因为年久失修报废了,当柴禾烧了。

    侥幸的是,抛石车给尹思又造出来了,而连弩炮在飞狐要塞的武库角落里被发现了。

    这些年,北疆军步卒各部一直装备弩炮和抛石车,但威力都不是很大。

    此次为了攻打洛阳城,大将军下令大量制造连弩炮和重型石炮。连弩炮因为制造复杂,数量不多,只有二十多台,而重型石炮却因为侍中刘晔的建议得到了改进,数量达到了三百多台。

    石炮一般按杠杆的杆数划分轻重级别,几杆就称为几

    “梢”。五梢到七梢的重型石炮大约需要两百多人拉绳,抛射五六十斤甚至百斤以上的石弹,这玩意太大了,只能固定用于守城。

    中型石炮一般两梢到四梢,移动的时候装上四个轮子,牲畜拉上就跑。

    至于轻型石炮只有一梢,两三个士卒就可以拉放,石弹也仅有一两斤重,没有石弹也可以用其它东西代替。

    这种轻型石炮虽然简陋,但击中了敌人不是致残就是取命,作用还是可以的。

    刘晔对重型石炮的改进主要是不用人拉放。按照他的设计,杠杆的后端挂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biquzw.org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